登 入

加入最愛
抗憂鬱劑,讓我的生活變更糟!
2013
11/05
13:26
天眼日報記者
謝佩妮
台北市
報導
分享
瀏覽 (218) | | | |
2013-11-05 13:26
天眼日報記者 謝佩妮 台北市 報導

抗憂鬱劑,讓我的生活變更糟!

台北三重的魏先生,7年前因為生活上的壓力,到精神科就診,精神科醫生開給他抗憂鬱藥物千憂解、百憂解、樂復得等等精神科藥物,魏先生表示,吃了這些藥物之後,情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讓生活變得更糟,而當他跟精神科醫生反應藥物沒有改善他的情況時,醫生只是再開更多更強或更貴的精神科藥物給他而已,一點幫助都沒有。

後來,魏先生到花蓮的新生活教育中心,才成功地把精神科藥物戒斷。他透過規律的生活,以及適當的運動,再加上充足的營養補充,不靠藥物的他,現在已經是個成功的業務員。

魏先生:「我從不曾有過自殺的想法,而當時在吃精神科藥物的期間,卻會有自殺的想法,甚至實際做出自殘的行為。精神科藥物不但不能解決我生活上的問題,反而更糟。要有效處理生活上的問題,應該找出問題真正的來源,而不是靠藥物。」

公民人權協會(CCHR)執行長 蘇熙文醫師提醒社會大眾,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2004年10月發佈史上最嚴重的「黑框」警告,服用抗憂鬱劑可能會產生自殺念頭和行動。

2005年挪威的一項研究結果證實,任何年齡層的人,服用了一種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的抗憂鬱劑之後,比起只服用安慰劑糖錠的人,自殺率高出七倍。

而且,抗憂鬱劑的副作用一籮筐:包括失眠、頭痛、性無能、焦慮、緊張、頭暈、疲勞、易怒、全身疼痛、坐立不安、暴力行為、自殺……等等。

公民人權協會台灣分會理事長 陶昌文醫師呼籲,如果你正在服用這些藥物,千萬不要突然自行停藥,你可能會因此遭受相當嚴重的戒斷症狀。在你試圖停掉任何精神科藥物之前,應該去找有能力的非精神科醫生,尋求他們的建議和協助,這點非常重要。

另外,公民人權協會台灣分會執行長 蘇熙文醫師表示,本協會是心理健康權益的監督團體,而非醫療機構,所以並不提供醫療諮詢或轉診服務,但是法律規定病患有「知情同意權」,也就是病患在接受精神治療(改變心智)藥物之前,醫師必須提供「可能的副作用和好處、治療副作用的方法,以及其他狀況的風險等相關資訊」,同時也要告知「替代療法的相關資訊」,然而精神科醫生往往無視這些要求,沒有提供充分資訊,這已經嚴重侵犯心理健康人權。

上傳時間:2013-11-05 13:26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 謝佩妮 ,不代表天眼日報全球網路新聞網站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