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太陽,不遠」台南首映 名人對談影像的力量受到各界矚目與關心的「太陽花學運」在今年4月7日已經暫時地落幕,除了在台灣人民心中留下一次深刻的記憶之外,這場台灣史上影響最廣的公民運動也留下了珍貴的影像紀錄。由紀錄片工會召集二十六位攝影師,每日二十四小時接力拍攝的「太陽,不遠」紀錄片,今日下午於臺南的Masa Loft咖啡館舉辦「名人對話—影像的力量」首映會。現場匯聚了許多年輕學子與影像界專業人士一同觀賞本片,並由來自不同專長背景的本片製片賀照緹、文化政治評論者張鐵志、臺南藝術大學影像美學研究所教授黃玉珊、台南市政府研考會主委王時思等人與現場觀眾展開一場精采激盪的映後座談對話。本日映後座談中,賀照緹製片提及「太陽,不遠」紀錄片是在鎮暴警察出動之後,紀錄片工會即決定展開行動,一共邀集了十位導演無償地分別以九個主題不同面向紀錄「太陽花學運」。製作團隊一開始面對的難題是如何去說這個故事?以及如何解決必要性的資金需求?在密集的討論之下,製作團隊決定試圖在呈現「一些一定要提及的角色及面向」,與「每個導演自己的紀錄觀點」這兩個立足點上取得一個適當的平衡。至於資金的需求,製作團隊十分驚訝後來透過網路募款平台,本片在短短兩天即募得目標兩百萬元,最後總共得到三千一百五十四位贊助者的支持,募得五百萬元的經費,經費來源相當罕見地出自非大眾傳播媒體。感動之餘,製作團隊決定「太陽,不遠」除了將以公開放映的方式回饋當初的贊助者,也希望本片能深入校園,與青年世代有更進一步的對話。賀製片於今日座談中亦不諱言地提到,無論是五十四分鐘的短版或是兩小時的長版,雖然皆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關於片中沒有討論到的角色身分是否涉及被邊緣化,但製作團隊認為本片重要的存在意義是它是一個被拋出的話題觸媒,希望可以試圖擺脫長期以來台灣只有國民黨和民進黨的二元對立式的輿論架構,建立更多像今日這樣的民間多元性的小型公共論壇,大家得以藉著影片聚集在一起,去討論延伸的各種議題,讓整個社會有進一步省思的推動力量。而黃玉珊教授也暢談她自1979年以來,她所見到大概每隔十年即會發生重大社會運動的情形以及相關延伸茁壯的影像藝術與其他創作的力量。她鼓勵大家,其實應該十分珍惜我們目前能有聚在一起自由地討論民主的機會。而移居香港兩年的文化政治評論者張鐵志也與現場觀眾分享,他最近所觀察到台灣的「太陽花學運」與香港的「佔中學運」兩者的各種相異之處,以及全球對於不平等現象所產生的反動,其精闢的視角令現場觀眾對於學運背後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日座談也難得地邀請到市府研考會主委王時思參與座談,她提及自己曾是「野百合學運」的參與者之一,因此觀賞本片時,許多過去學運的記憶也跟著在心中重現。她樂觀地說,「自己感到很幸運能在有生之年再次看到年輕人的運動」,不過差異是二十幾年前上街頭的年輕人是滿懷光明的理想,如今的年輕人卻是因為焦慮而走上街頭。此外,還可以看得到的顯著差異,是如今的各種工具皆比二十幾年前進步,例如紀錄片的力量即是其中之一,能利用科技串聯起知識,造成更廣泛的影響層面,為民主創造更多可能性,或許將能推動現在這個世代的民主更快速的前進與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