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地下古河道藝術創作重現城市溪流歷史與環境生態(記者田薏莉攝)
台南地下古河道藝術創作重現城市溪流歷史與環境生態(記者田薏莉攝)
台南地下古河道藝術創作重現城市溪流歷史與環境生態(記者田薏莉攝)
台南地下古河道藝術創作重現城市溪流歷史與環境生態(記者田薏莉攝)
台南地下古河道藝術創作重現城市溪流歷史與環境生態(記者田薏莉攝)
潛入台南地下古河道 藝術創作重現城市溪流歷史與環境生態
一起潛入古都臺南地底,發現府城地下河川的豐富生命力與先民生活舊貌!臺南400文化治理特展「我們從河而來:流域文化.千年共筆」,昨(16)於臺南市美術館2館舉辦黑水潛行工作坊成果發表會,將黑水潛行隊在今(2024)年3月,走入因臺南都市開發而潛入地下的古老溪流—福安坑溪,並把探勘成果化為藝術創作展出。
黑水潛行隊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高俊宏及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共同領軍。黑水潛行工作坊先由顏世樺執行長以建築的角度切入,透過套疊航照圖與日治時期地籍圖、歷史地圖,尋覓消失的城牆與城市溪流現址,再由文化治理特展策展團隊、高師大跨域所成員與臺南市立博物館組成的潛行隊隊員,實際全副武裝潛入司法博物館地下箱涵化的河道彎腰行走。
過程中不僅採集到舊食器碎片、舊護岸剝落的建材、貝殼等,更觀察到老鼠、蜘蛛、大肚魚、土虱等充滿生命力的生態系統,提醒共同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我們,這條隱沒地底的古溪流還存活著,讓隊員重新思考水文與城市生活過去曾緊密交織,也提供我們面向未來氣候與環境挑戰的可能解方。
團隊在成果發表會中,將實地探勘的經驗與研究結果,轉化為藝術創作作品,展出包含攝影作品、雕刻、陶器,及動態行動展演等多元形式的作品。黑水潛行隊的帶領者們也在現場進行對談,分享打開城市河道後所發現的問題,共同討論城市與溪流共存的未來藍圖。
高俊宏表示,當代藝術中的河流實踐過去已有不少案例,不論是淡水河、濁水溪或曾文溪,藝術與公共議題的接軌,顯現出藝術家面對本土意識演變的歷程,不僅只有關注個人感知,更會連結到龐大整體的生態體系。發表會中藝術家劉秋兒進一步分享自己從2022年開始的《西流河》計畫,透過地質的觀察與現況採集的方法,了解島嶼的漫長歷史。古都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則指出,基金會自2018年起投入福安坑溪調查,重新將水帶回到城市歷史與生活中,是一個可以想像、可以行進的方向。
臺南市立博物館表示,作為「臺南人的博物館」,籌備「我們從河而來:流域文化.千年共筆」特展的過程,奠基在地深耕的溪流網絡調查,透過不同領域的視角,探索城市地下溪流,將城市水文化融合藝術創作理念與手法,甚至將黑水潛行發現的生態成果與臺南溪流的狀態擬人化,期望透過展覽重新審視城市水文歷史、流域環境和生態的複雜關係。特展將於7月9日(二)在臺南市美術館2館1樓登場,內容精彩可期,展覽期間同步規劃多場工作坊、地景走讀、國際論壇、萬物議會與電影播映會等豐富的系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