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入

加入最愛
新營醫院肝膽腸胃科呂詠昕醫師詳述「幽門螺旋桿菌之診斷以及治療」
2024
07/22
15:09
天眼日報記者
田進山
台南市
報導
分享
瀏覽 (294) | | | |
2024-07-22 15:09
天眼日報記者 田進山 台南市 報導

專訪肝膽腸胃科呂詠昕醫師「幽門螺旋桿菌之診斷以及治療」(記者田進山攝)

 

肝膽腸胃科呂詠昕醫師主講「幽門螺旋桿菌之診斷以及治療」(記者田進山攝)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導致胃癌的進程(記者田進山攝)

 

除菌後還會再次感染嗎?(記者田進山攝)

 

如何篩檢幽門螺旋桿菌(記者田進山攝)

 

電子顯微照片(記者田進山攝)

 

幽門螺旋桿菌治療方式(記者田進山攝)

 

新營醫院肝膽腸胃科呂詠昕醫師詳述「幽門螺旋桿菌之診斷以及治療」

一位35歲的女性,長期左上腹痛以及胃酸逆流,經常在藥局自行購買胃散服用。上腹痛的情況時好時壞。某一次公司健康檢查抽血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抗體(Helicobacter pylori antibody)陽性,因此前來新營醫院肝膽腸胃科門診,經呂詠昕醫師問診及理學檢查後安排胃鏡合併切片檢查。檢查結果為輕度胃食道逆流、胃幽門糜爛、慢性發炎合併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病人在經過兩個禮拜的抗生素治療以及四個月的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治療後,左上腹痛及胃酸逆流的情況漸漸改善,於第五個月安排碳13呼氣試驗檢查,確定胃內已經沒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呂詠昕醫師表示:幽門螺旋桿菌(以下簡稱幽門桿菌)是少數可存活於胃部的細菌。一開始會造成慢性胃炎,如果沒有接受治療,可能進展成較嚴重的胃炎,比如說萎縮性胃炎或胃黏膜腸化生等癌前病變,再下一步就會進展成胃癌。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高達90%的胃癌和幽門桿菌感染有關,透過篩檢以及根除幽門桿菌,可大幅降低胃癌的發生,達到預防的效果。幽門桿菌確切的傳播途徑雖尚未定論,但已知幽門桿菌最重要的傳染途徑是經口傳染。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家庭內人與人的相互傳染是重要來源。因此,透過幽門桿菌篩檢,不僅是保護個人、更是保護一個家族的健康。

幽門桿菌的症狀?

90%的人會有慢性胃炎、10%會發生胃潰瘍、10%會發生十二指腸潰瘍 1-4 %會發生胃癌胃酸逆流、上腹痛。

幽門桿菌的診斷方式:

一、 非侵入性方式

1. 碳13尿素吹氣法:

是目前準確度最高的檢測方式,亦可用於評估除菌後效果。不過檢驗前,受檢測者須停用質子幫浦抑制劑(PPI)至少 2 週,抗生素或鉍劑則至少需停用 4 週,檢測費用在三種檢測方式中為高。

2. 糞便抗原檢測:

可以了解幽門桿菌感染的狀態,也可於除菌後用來評估除菌效果,檢測費用相對較低。

3. 抽血檢查:

可以檢測曾經或持續有幽門桿菌感染,但因為無法區分是目前仍然帶菌還是因曾經感染過而產生的抗體,所以抽血檢驗陽性者,會再以碳 13 尿素吹氣法或幽門桿菌糞便抗原檢測,確認陽性後,再給予幽門桿菌根除治療,檢測費用在三種檢測方式中最低。

二、 侵入性方式(有上消化道不適症狀及胃癌高風險者)

1. 胃鏡切片:

經病理醫師在顯微鏡底下發現幽門桿菌: 較不易受到藥物影響

2. 胃鏡切片幽門桿菌快篩:

須停用質子幫浦抑制劑(PPI)至少 2 週,抗生素或鉍劑則至少需停用 4 週。

呂詠昕醫師表示一旦篩檢出幽門桿菌陽性,建議接受除菌治療。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10-14天之鉍劑四合一治療或14 天之非鉍劑四合一治療。部分的病人在除菌治療期間可能會有一些副作用,包括嘴巴有苦味、噁心、嘔吐、頭暈、腹部不適、腹瀉、食慾不佳等,服用鉍劑的人,排便顏色會較深,甚至是黑便,此為鉍劑代謝後的變化,非消化道出血。若病人出現嚴重無法忍受的副作用,以及全身紅疹、搔癢、呼吸困難等過敏反應,則建議盡快停藥,回門診調整藥物種類。

由於家庭成員的交互感染亦是再感染的原因之一,因此,呂詠昕醫師建議帶菌者成功除菌後,須注意個人生活及飲食之衛生型態改善,同住的家庭成員亦可考慮接受篩檢,以降低新感染或除菌者再感染的風險。

上傳時間:2024-07-22 15:09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 田進山 ,不代表天眼日報全球網路新聞網站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