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醫院斗六分院9月26日(星期五) 神經外科陳良一醫師在社區居民聚會中談主題:走不穩、記憶差、失禁?當心「可逆性失智」-常壓性水腦症,先前醫院之人員先宣導醫學常識,隨後陳醫師以一名75歲男性案例說明,近半年間出現步態不穩、反應遲緩且變得沉默寡言,家屬起初以為只是年紀增長導致的退化現象。然而,在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神經求診後,經詳細檢查發現,患者其實罹患了「常壓性水腦症」。透過腰椎穿刺暫時引流腦脊髓液的測試後,患者行走與精神明顯改善,後續安排「腰椎腹腔引流手術」,術後成功改善行動困難與失禁情形,也讓家屬鬆了一口氣。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神經外科陳良一醫師表示,常壓性水腦症是一種常見但容易被忽略的疾病,常見於60歲以上長者,典型三大症狀包括「步態不穩、記憶力變差、排尿困難或失禁」,容易被誤認為阿茲海默症或單純退化,導致延誤診斷與治療。常壓性水腦症其實是一種可逆性的失智症,若及早發現與處理,有機會恢復行動與生活品質。
診斷常壓性水腦症的第一步是進行腦部電腦斷層(CT),觀察是否有「腦室擴大」以及是否有符合「蛛網膜下腔不成比例擴大症候群」(DESH)等影像學特徵。接著,透過「腰椎穿刺引流」抽取部分腦脊髓液進行放水測試,觀察步態與精神是否改善,作為預測手術療效的重要依據。
陳良一醫師指出,針對確認為常壓性水腦症的患者,主要治療方式為「腦脊髓液分流手術」,傳統作法為「可調壓式腦室-腹腔分流術」,需從顱內植入導管,將腦脊髓液引流至腹腔。不過許多年長患者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擔心腦部開刀風險而卻步。現今已有「腰椎-腹腔分流術」,從腰椎硬脊膜腔置入導管引流,可大幅減少顱內操作的風險,提高治療接受度。惟若有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或腫瘤病史,則需經專業評估是否適合此術式。
陳良一醫師提醒,常壓性水腦症雖無法預防,但可透過良好的生活作息,如控制三高、避免菸酒、保持規律運動與認知訓練,以減緩腦部退化。更重要的是,家屬若發現長輩有走路變慢、健忘、頻尿或失禁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切勿誤判為單純老化,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治,以免貽誤病情,並能獲最佳治療的效果。陳良一醫師現職成大斗六分院神經外科專科醫師,經歷成大醫院專任主治醫師、成大醫院總醫師,專長水腦症(腦脊髓液分流手術)、神經重症加護、腦出血、腦外傷、脊椎與周邊神經手術,現場很多鄉親皆提出問題請問陳醫師溫馨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