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政府邀請山線林內民生國小師生到訪沿海口湖鄉,見識生態豐富且景觀各異的2處重要濕地類型,包括因為海水倒灌農田形成的成龍濕地,以及位於北港溪和牛挑灣溪出海口的椬梧濕地,藉由瞭解濕地過往沿革、現況利用及未來展望等多面向議題,深度體驗口湖濕樂園生態教育推廣活動。
雲林縣口湖鄉於民國108年公告2處地方級重要濕地,分別為成龍重要濕地及椬梧濕地。成龍濕地原為農耕地,因堤防破損暴潮入侵及地層下陷影響,導致當地農田長期浸於鹹水中無法耕種,逐漸演替成為人為草澤濕地;而椬梧重要濕地位於北港溪流域出海口交會處,屬潮間帶泥灘濕地,豐富的魚蝦貝類以及牡蠣養殖環境,成為濱海區域為重要生產區。2處重要濕地提供生物棲息環境,特別是候鳥遷徙時期,可觀察到相當豐富的鷸鴴科、鷗科及雁鴨科等鳥種與數量,具備豐富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服務系功能。
張麗善縣長表示,縣府近年與觀樹基金會、地方社區、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立嘉義大學景觀學系等單位通力合作經營,持續投入生態基礎調查與自然教育工作,本次邀請林內鄉民生國小實地走讀成龍及椬梧濕地2處重要濕地來認識多樣的水環境生態,學生在參與成龍社區發展協會「濕地工作假期」後,能夠瞭解成龍濕地如何透過環境藝術季將「失落的農地」華麗轉型,並從融合於地景的藝術作品中感受到濕地之美,以及管筏搭乘體驗更讓學童全身心感受沿海地區的特殊魚塭風貌,並理解海平面上升與地層下陷等環境變遷對於人們生活、生產及生態的影響,培養對於家鄉情感與在地連結,進一步深入瞭解雲林特色所在。
農業處表示,感謝國立嘉義大學王柏青老師團隊多年來投入濕地相關生態研究及社區陪伴工作,持續協助規劃多場次的濕地生態教育推廣活動,本次帶領地方學子認識口湖鄉水產品的養殖過程,以及科普臺灣特有魚種—成龍青鱂的特殊性與重要性,啟蒙年輕學子對自然環境的理解和對科學的興趣,並持續投入成龍青鱂與海菜共生的相關研究,輔導在地養殖業者於曬池期間,合作進行成龍青鱂種魚移置暫養措施工作,讓濕地環境與地方產業能夠共榮共生,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永續場域。
o SDGs3 健康與福祉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
o SDGs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o SDGs11 永續城鄉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