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民眾認識大海中最大魚類-鯊魚的生態,進而對海洋生態建立正確觀念,國立台灣博物館與嘉義市文化局自今(8)日起於市立博物館一樓舉行「與鯊共物」鯊魚生態巡迴展,會中臺博館特別首度提供目前全台最大、身長九公尺的鯨鯊標本,歡迎民眾踴躍前往參觀。
文化局長饒嘉博特別代表黃敏惠市長致贈管樂小雞造型的交趾陶與國立台灣博物館蕭宗煌館長,感謝他繼去年長毛象、貝類特展後,再將「與鯊共舞」鯨鯊巡迴站移師到嘉義市,讓嘉義地區民眾不用到大都會就能觀賞精彩的科學展出。
面對以往國人喜愛盤中美食-魚翅,饒局長說其由來就是將鯊魚魚鰭割取後烹調,但魚鰭不可能再生,魚鰭是鯊魚在海中稱霸的最重要器官,一旦割去魚鰭,無異宣告這條鯊魚死亡,不僅相當殘忍,也對海洋生態產生莫大浩劫。透過這次「與鯊共舞」內容精采巡迴展出,一定能讓國人對鯊魚生態有深入認識,改變過去不正確的觀念。
蕭館長表示,嘉義市立博物館與國立台灣博物館收藏相近,多以自然史為主,因此自然課本中有關化石、魚、貝類、史前及地質等都相當具有參考價值,老師、家長及學生在博物館內都可親眼看到,不需憑空想像。
台灣在去(2008)年開始已全面禁捕並禁止市面上販售鯨鯊,並定每年8月30日為「國際鯨鯊保育日」,呼籲國人一起來重視海中鯊魚生態。
此次策展的林俊聰博士指出,鯨鯊不但是最大的鯊魚,更是海中最大魚類,最長可達20公尺。雖然體型龐大,生性卻相當溫馴,主要以海洋哺乳類、小型魚類和腐肉為生。鯨鯊也俗稱豆腐鯊,肉質雪白似豆腐,口感佳,常成為盤中飧。但與其它鯊魚同樣都面對人類大肆捕殺,數量大幅減少,目前已列為保育類動物。
鯊魚除具有與人類相同的五官外,又擁有電磁感應力及側線共七種感官,幫助其更能容易捕捉食物。屬軟骨魚類。大白鯊是當中存活時間長的鯊魚,平均壽命約30年,但母鯊需要超過4.5公尺長,才具生殖能力,每次僅生7-9尾胎仔。
「與鯊共舞」鯊魚生態巡迴特展自即日起止6月30日止,於市立博物館一樓展出,除每週一休館外,每日上班時間內均有展出,歡迎有興趣民眾及學校把握機會,踴躍前往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