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自從炎帝、黃帝許多優良的道統與禮俗代代相傳,一路至今,由歷史的演進記載,我們了解,人民安康也象徵著朝代的興盛,不同朝代的更跌,大多因為朝政腐敗、人民生活得水深火熱,官逼民反,而世代的交替、也促使朝代的君王,勤於朝政並函養一顆仁民愛物的心來治理國家,因此古代君王小時候都有兩位老師,一位是教他武功,練得身心健慷、擁有強健體魄,另一位老師則教他文功,函養心性、承傳古聖先賢的德行,古代君主,平民百性不得正視他,否則將犯下不敬之罪,甚至引來殺身之禍,而這樣九五之尊的君主,都必須對自己的老師行揖做禮,以示恭敬,這種以身做則的風範也引導著國家、社會朝向知禮重義、尊師重道的良善方向發展,也因此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而在古代尊師、敬師的表現很普遍,古言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一生中有一明師啟發智慧,擁有光明人生,常是一家人感恩的事情,因此致贈師父、老師的束修就是一種敬師心意的表達,古時候的莊稼人在收成時以上等的穀物、或自養的牲畜送給自己的師父,就是表達感恩及尊敬的心意,而這種表達心意的行為、這種亦師亦父的師徒關係,在傳承古代先人技藝、及固有文化保存上扮演重要的一環,徒弟找師父,而師父也在選徒弟,能夠成為師徒關係,絕對不是現今商業社會當中的『對價關係』可以衡量的,透過師徒關係『修行、武術、技藝、養生、文學、醫術…』許多存在人類社會珍貴的文化資產,就這樣代代相傳,而現代社會的人們也才能享受到古人們智慧的結晶,因此才有人說『破壞文化傳承的人是千古罪人』,在98年月10日國際人權日當天,馬總統宣佈將國際兩公約,導入國內,成為具法律效力的國內法,在『經濟社會文化權?國際公約』內文第?篇第十五條第二項提到『本公約締約國為求充分實現此種權?而採取之步驟,應包括保存、發揚及傳播科學與文化所必要之辦法。』,其意旨意亦對傳承至今,對人類社會正面幫助的固有文化應予以保存與發揚,其立足點在於延續人類的智慧,以致於讓人類能代代相傳,綿延不斷。
在現今科學昌明的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一日千里,人類似乎無所不能,嚴然已成為主導世界走向的主角,殊不知,在古時候的先人們,早已預言了,現今世界上已出現的諸多問題,科學探究與科技的發展不可偏廢,但保存傳統固有文化的精髓就像是留住人類的根,有了壯碩的根,講究枝葉茂盛才有意義。